對于待產期的準媽媽來說,心情自然是很幸福又忐忑不安的。面對即將到來的寶寶,準媽媽早已在心中想好了無數種與他見面的方式,可以說是萬事俱備,只待東風。
準媽媽東莉為了迎接寶寶的到來,看了很多育兒方面的知識,也與婦產科醫(yī)生和一些準媽媽進行過交流。由此,她不僅知道了生產的方式,還知道了順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和痛苦,在心理上做了一些準備。

前幾天,東莉看了一則新聞,說是在浙江臺州的大街上,一名正行走著的準媽媽很輕松地就把寶寶生出來了。東莉想,這個準媽媽太讓人羨慕了,很多媽媽還要經過較長的時間、忍受著極大的痛苦才能生下寶寶,不是每一個準媽媽都能有這樣的幸運。
在實際分娩時,為了縮短分娩進程,盡量減少準媽媽分娩的時間和痛苦,根據具體情況,醫(yī)生會作出對準媽媽側切、直接撕裂順產的決定,這是分娩中常見的現象。
那么,分娩時側切和撕裂有什么區(qū)別呢?
1、側切分娩
側切是一種分娩方式。就是把產道剪開一道口子讓寶寶快速出生的方法。一般側切的傷口比較平整,更易縫合和愈合。
側切在分娩中最常見,也叫側斜切。采用這種方式的出血量大也不易恢復。另一種方式為直切也叫正中切口,由于切斷的血管少,出血量不多有利于恢復。
從傷口的恢復情況看,直切效果好,但分娩力度不好把握,如果準媽媽用力太大,會造成傷口擴大傷及直腸影響產后恢復。因此在分娩中側切的方式采用較多。在側切時,如果發(fā)生傷口撕裂,不易傷及其他組織,但產后恢復時疼痛感較強,這是側切的不足之處。
2、撕裂分娩
在生產時,由于準媽媽用力造成撕裂。撕裂后的傷口呈不規(guī)則狀,縫合和愈合困難。撕裂是自然形成的,可按傷口大小分為4級:
一級撕裂:傷口不大,不需要縫合且愈合時間短。
二級撕裂:傷口較深,需要進行簡單的縫合即可恢復。
三級撕裂:傷口深及準媽媽的皮下軟組織、肛門和括約肌,必須及時縫合。否則會造成感染,甚至導致大小便失禁。
四級撕裂:這是最嚴重的撕裂。其傷口可深達直腸粘膜,可能造成產道和直腸相通,縫合的難度大,會出現多種并發(fā)癥。
在分娩過程中怎樣做出是否側切的選擇呢?
選擇自然分娩還是側切,需要醫(yī)生根據以下情況做出具體判斷:
1、準媽媽的忍受能力
準媽媽在分娩過程中,如果發(fā)生胎兒胎心下降或其他異常情況,不能忍受長時間宮縮的疼痛時需要側切。如果情況相反,不需要側切。
2、準媽媽的身體素質
醫(yī)生會通過觀察判斷準媽媽的產道條件、身體狀況是否能夠堅持、能否按
照要求配合用力等做出是否側切的選擇。
3、胎兒情況
分娩時,如果胎兒頭部或體重過大,導致不能順利生產時,醫(yī)生會考慮采取側切。
生產的過程瞬息萬變,隨時都可能有意外發(fā)生,容不得猶豫和觀望。在正常情況下,為避免醫(yī)患沖突,在準媽媽沒有強烈要求的情況下,醫(yī)生會根據實際情況,結合自己的職業(yè)素質和經驗進行綜合判斷和選擇,準媽媽和家人不必太擔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