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看病的醫(yī)生叫郎中,替皇親貴族看病的叫御醫(yī)。在古代沒有檢查儀器及設備,郎中們僅靠把脈就能判斷出有沒有懷孕,生什么病之類的。真的很好奇喜脈是怎么跳的,他們是根據什么來判斷女人懷孕的呢?
中國的文化是不是特別的博大精深,古時候的人是不是特別厲害?有關郎中把脈看病的事情,很多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,看看她們是怎么說的?
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喜脈是怎么回事?
一般所說的喜脈在中醫(yī)脈診中是指滑脈,健康的女性把到喜脈表明懷孕了。那么,喜脈是怎么跳的?
喜脈是怎么跳的
1 喜脈是怎么跳的
搭到喜脈脈時的感受: 就像有一排氣泡,在患者血管中游過,依次經過你的無名指、中指和食指,速度較快,一個接著一個。簡單點就是:一個小鐵珠依次滾過你的手指的感覺。 李時珍的《瀕湖脈學》中對喜脈的描述是: 滑脈如珠替替然,往來流利卻還前,莫將滑數為同類,數脈惟看至數閑?;瑒t如珠。數則六至。
2 喜脈多久能把出來
喜脈一般在停經后4-6周(四五十天)后就可以把出來。 把脈診斷懷孕要經驗比較豐富的中醫(yī)才能做到,一般在停經后4-6周(四五十天)后就可以把出來,但個人體質不同,把到喜脈的時間不一樣,有些早些,有的會晚些,主要還是看把脈醫(yī)生的臨產經驗。
建議:通過把喜脈診斷出懷孕的準確率不高,等的時間較長,并且還要區(qū)分和痰飲,濕熱,食積等病的區(qū)別,所以建議女性通過其他更準確更快速的方法診斷懷孕,比如晨尿試驗、血HCG測試、超聲等。
喜脈是怎么跳的
3 喜脈是怎么形成的
中醫(yī)角度:喜脈的形成是由于孕婦在靜息狀態(tài)下靜脈的收縮、動脈的舒緩和每搏量的增加所致。 西醫(yī)角度:由于孕婦的血液循環(huán)受到妊娠的影響,理論上也可能出現脈搏的變化。 中醫(yī)說的滑脈并不是孕婦專有的脈象。
在病理情況下,滑脈可見于貧血、風濕病、急性感染發(fā)熱后期、急慢性胃腸炎等病人身上。在一些正常人身上,也有可能呈現出滑脈的脈象,如痰濕體質的人就經常被診出“滑脈”,這樣的人通常表現為體形肥胖、肚大腰圓、面色發(fā)白、胸悶痰多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