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里的媽媽們閑暇時間總是會多一些,難免會湊在一起嘰嘰喳喳,聊的話題無外乎家長里短,也自然少不了孩子。
不知怎么話題就涉及到父母的“控制欲”的方面,一位朋友很驕傲地說:“我們家絕對平等,我和孩子爹對孩子是完全沒有控制欲的。”話音未落,就聽到她開始大聲叫她的小兒子:“木木,不許這樣爬桌子!”
我們幾個面面相覷,笑著調(diào)侃她:“絕對平等,沒有控制欲去哪里了?”
這位朋友不好意思地笑笑:“這不叫控制,這是防患于未然。”
是的啊,媽媽們總是會身不由己的“防患于未然”:
“你不要動這個花瓶,碎了會劃傷小手的。”
“你不要自己去接熱水,萬一燙著了怎么辦?”
“你不要操心這些問題,管好自己的學(xué)習(xí)就好。”
“你不要動、不要動,危險,讓媽媽來就好!”
“給你說多少回了,不要這樣做?。?rdquo;
……
有沒有類似這樣的話常常脫口而出?看似“防患于未然”,實則在操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,雖然是在擔(dān)心、害怕他們受到傷害,但也無形中剝奪了他們太多自己嘗試、調(diào)整、判斷的權(quán)利和機會。
事實上,被父母實時操控的孩子,做什么都是危險的,或者說做什么都是錯的!
父母的控制欲,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成長
有的父母會覺得,孩子尚小,就需要父母事無巨細的操心和把控,免得他們受到傷害,也省得他們誤入歧途,長大后他們就會自己有所改變。
真的是這樣嗎?
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事例在證實,被父母過分控制的孩子,最終很難走出這3種類型:
1、叛逆、反抗型:
被處處控制的孩子,小時候會用哭鬧反抗,長大后就用公開叫板、沉默以對、離家出走等各種方式來對抗父母;父母長期和孩子處于斗爭的狀態(tài),內(nèi)心焦灼難安,家庭自然不幸福。
2、聽話、乖巧型:
所謂的“媽寶男”“扶弟魔”等,多是這種類型。小的時候被父母控制、洗腦,逐漸也就不想去自己飛翔,干脆在父母的身邊水波追留好了。只是,父母真的永遠都是正確的嗎?父母能夠陪伴孩子的一生嗎?
3、八面玲瓏型:
這類孩子的父母往往會覺得自己很成功,因為孩子總是表現(xiàn)出父母期待的樣子,然而這類孩子最不讓人省心,因為他們必須帶著一個面具,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,可是終究會有爆發(fā)的時候??!星火燎原,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
父母的關(guān)心和控制欲有什么區(qū)別呢?
有些父母不明白什么是關(guān)心,什么是控制欲,總是找不到其中的界限。其實判斷的標(biāo)準(zhǔn)很簡單:
1、過度包辦就是控制。
事無巨細地關(guān)注孩子,詳細到衣服怎么穿、文具怎么收,動輒把“這不能、那不行”作為和孩子談話的開端等等;要么對孩子極度溺愛,過度包辦;這就是過度包辦。
2、過于嚴(yán)厲就是控制。
有些父母要求孩子言聽計從,不能有絲毫忤逆,這就是明顯的控制。
3、過于較勁兒就是控制。
有些父母可能并不會吼孩子,也不會打孩子,但是會從精神上和孩子“較勁兒”。說白了這種控制更可怕,因為是要求孩子精神上的臣服。
比如孩子喜歡游泳,父母非要帶孩子去爬山;孩子想要先吃肉再吃菜,父母就告訴孩子必須先吃蔬菜才能吃肉;孩子想去游樂場玩,父母就要當(dāng)即布置一些任務(wù)讓孩子完成才可以……
為一些本無對錯的小事和孩子永不停歇的較勁兒,是孩子的精神世界處在時刻被壓抑的狀態(tài)中,他們怎么會快樂、幸福?
其實,控制欲強的父母多有一個隱藏的共性:沒有安全感。
她們自身的不安全,可能源自于自己的童年,也可能源自于自己的生活閱歷,總之導(dǎo)致父母想用自己的方式來強勢的掌控所有的一切,把自己沒有得到的、或者自己擁有最好的,通通給孩子。
最終這份掌控感只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,成為孩子心理上的沉重負擔(dā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