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教育失敗,主要原因是不同頻道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
父母與孩子,是兩代人,各有各的人生目標(biāo),生活重心。因為年齡原因,還存在興趣不同。所以,我們經(jīng)常跟孩子不在一個頻道上。
只是我們不知道,自我很難覺察。反而,總是認為,孩子不聽話,孩子不懂事,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。
兩代人不同頻,不同場,怎么可能互相接受呢?
因此不同趣,不同力,不同學(xué),不同友。也不能共情,共力,共感。雞同鴨講,隔靴搔癢,甚至是語言暴力,拳腳相向。這樣怎么才能相處好?又怎么能教育好呢?
親子教育,必須首先處好關(guān)系。設(shè)身處地,換位思考,以心換心,感同身受。這樣才能暢通交流,和諧溝通,心靈共鳴,產(chǎn)生共振。
具體來說,就是“五共”,哪五共?共情共力共學(xué)共通共友。
和孩子平等尊重相處,理解支持包容,能夠放下架子,能夠耐心傾聽,能夠站在孩子角度。這樣的態(tài)度下,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尊重理解,自己能夠被父母包容接受。他們就更容易與父母的能量場對接,自覺自愿把心里話掏出來。共情能力就形成了,父子母女,就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。共友局面也形成了。
在此基礎(chǔ)上,如果我們還能夠和孩子一起共同努力,共同學(xué)習(xí),關(guān)注孩子關(guān)注的東西,關(guān)心孩子關(guān)心的問題,關(guān)照孩子關(guān)照的領(lǐng)域,志趣相投,相互吸引,相互幫助,就可以從共學(xué)到共力,從共友到共通,在同一個頻道上同氣連枝,共進共退,榮辱與共,孩子也就獲得了來自父母家庭的巨大正能量。
這種“同頻接受效應(yīng)”,效能是不可估量的。
由此延伸拓展,就是先共情共力共學(xué)共通共友,然后共讀共玩共樂,5+3接受模式搭建完成。孩子與父母家庭,深度互動,深度融合,玩耍游戲,其樂融融,孩子健康人格與陽光心態(tài),因為扎實可見的愛,而深度綁定,綻放出自己的獨特的光芒。
父母不可能不工作,不掙錢,不社交,但是我們要有清醒的意識。不說每天一小時要跟孩子在一起,一周至少要有4小時,選擇放下一切,跟自己的孩子呆在一塊。特別是周未,學(xué)學(xué)歐美發(fā)達國家,親子關(guān)系能不好都難。
具體一點,我們可以這么做:
1.一周共讀一本書,分享心得體會。
2.一周共同參加一項運動,放下一切,享受快樂。
3.一周入廚一次,大家動手,烹飪美食。
4.一月出游一次,開心玩耍,欣賞美景。
5.一月談一次心,交流溝通一下,增進了解,增強感情,疏解壓力。
6.一月開一次家庭民主生活會,共同參與,共同商議,積極肯定接受孩子的建議。
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伙伴,家庭就是最好的接受場。情意相通好接受,同頻共振好接受,志趣相通好接受。孩子想不優(yōu)秀都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