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產兒大家都知道,那是還沒有完全足月而出生的寶寶(一般在懷孕37周內),統(tǒng)稱為早產兒。
由于早產兒在還沒有完全發(fā)育成熟就出生了,所以各方面都特別脆弱,照顧起來比一般的正常新生寶寶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與耐心。
照顧早產兒除了要小心翼翼以外,更要注意科學方法。早產兒護理常識你知道多少,小編告訴你。
1.科學喂養(yǎng)
對胎齡小、體重低的早產兒來說,純母乳喂養(yǎng)可能無法滿足營養(yǎng)需求。因此,在耐受母乳喂養(yǎng)后,最好添加含蛋白質、礦物質和維生素的母乳強化劑,可以將其加入母乳中,調和后喂給孩子。
矯正月齡到4個月時,可以給寶寶添加米糊等碳水化合物,這有助于增強飽腹感,睡得安穩(wěn)。矯正月齡達五六個月時,可以加蛋黃、肝泥等。需要提醒的是,純吃母乳容易出現(xiàn)生理性貧血,要注意適當補充一些肝泥、肉泥等,嚴重時補充鐵劑。
2.合理看護運動干預
早產兒體溫調節(jié)較困難,看護時要特別注意溫度調節(jié),室內溫度最好保持在24℃—28℃,每4—6小時測一次體溫,保持體溫恒定在36℃—37℃。若寶寶體重低于2500克時,不要洗澡,可以每2—3天用食用油擦擦脖子、腋下、大腿根部等皺褶處。
此外,運動干預能促進早產兒的正常發(fā)育。在出生后,可以讓寶寶多練習俯臥,訓練抬頭;校正月齡達4個月時,可以練習翻身、坐;校正月齡達6個月,訓練爬行;12個月時,開始學習站立。還可以幫助寶寶平躺在大球上,前后、左右、順、逆時針搖晃大球,以增強寶寶的平衡能力。
3.早產兒體重標準
早產兒,其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,500g以下,頭圍在33cm以下。少數(shù)早產兒體重超過2,500g,其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足月兒為差者,仍應給予早產兒特殊護理。凡因胎盤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體重減輕到該胎齡正常體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較平均數(shù)低兩個標準差以下者稱為小于胎齡兒(小樣兒,成熟不良兒)。
亦把出生體重2,500g以下的統(tǒng)稱為低體重兒,把出生體重低于1,500g者稱為極低體重兒,其中都包括早產兒和小于胎齡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