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鵬媽媽最近被6歲兒子“討價還價”的行為弄得心煩意亂:晚上,你要求他彈一小時鋼琴,他會花半個小時跟你講條件:周末帶我去動物園,要不彈完琴我可以吃三塊巧克力;早上,希望他在喝過牛奶后刷次牙,他說行吧,但今晚光看動畫片不學(xué)拼音……易鵬媽媽發(fā)現(xiàn)自從在家里“發(fā)揚民主”、“與兒子平等對話”后,兒子哪怕在穿什么襪子上,都有得纏攪……
看透孩子“討價還價”的心理活動
●其實一開始,“交換條件”都是家長主動提出來的,“只要你今天好好彈琴,周末我就帶你去坐過山車”,“考到100分,就給你買滑板。”所以,現(xiàn)在在付出辛苦之前,我想知道我究竟能得到什么好處。
●為什么大人能熬夜看電視而小孩子不能?為什么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須上興趣班?這不公平!公平的辦法是我能得到一點補償,比如每星期吃兩次肯德基。
●為什么總是大人來發(fā)布命令?為什么他們總要來打斷我們的游戲,要我們干這干那?可以講條件,多少可以換回點自由。
一旦孩子習(xí)慣于“討價還價”
●在任何事情上都做交易,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“被動狀態(tài)”
孩子會計較任何事情的“即時效益”,看不到好處就不做,如此下去,孩子便不會出于強烈的興趣去學(xué)習(xí)新東西,也不會有探索精神,更不會有責(zé)任心和同情心。他的人生會喪失所有的主動權(quán),任何事情不是“我要做”,而是“要我做”,而且“不談妥條件就不做”。當(dāng)“談判”成了習(xí)慣,每一次“談判”成功后,孩子就在準備下一次的“交易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