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,以嬰幼兒發(fā)病為主。大多數(shù)患者癥狀輕微,以發(fā)熱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。少數(shù)患者可并發(fā)無菌性腦膜炎、腦炎、急性弛緩性麻痹、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,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,易發(fā)生死亡。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(fā)病,但能夠傳播病毒。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(EV71)和A組柯薩奇病毒(CoxA)、??刹《?Echo)的某些血清型。EV71感染引起重癥病例的比例較大。腸道病毒傳染性強,易引起暴發(fā)或流行。
手足口病屬于中醫(yī)“溫病”范疇。病因為感受疫毒時邪,病位主要在肺、脾、心三臟。小兒脾常不足,肺臟嬌嫩,易受損傷。濕熱疫毒時邪由口鼻而入,內侵肺脾,衛(wèi)表被遏,肺氣失宣,則見發(fā)熱、頭痛、咳嗽、流涕等;邪毒循經,熏蒸口舌,則口腔皰疹、口痛、拒食、流涎;濕熱熏蒸四肢,則手足皰疹;若毒熱內盛,氣營兩燔,則四肢臀部皰疹分布稠密,全身癥狀深重;若邪熱閉肺,肺氣郁閉上逆,則氣促、咳嗽、痰壅、鼻煽,氣機不利,血行瘀滯,則顏面蒼白,唇甲發(fā)紺;若邪毒逆?zhèn)餍陌?,內陷厥陰,可出現(xiàn)壯熱、神昏、抽搐等危象;甚或邪毒熾盛,正氣不支,出現(xiàn)四肢厥冷,脈微欲絕等陰竭陽脫之危候。疾病恢復期,常見脾氣受損,氣陰兩虛之證。
一、預防
1.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,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。在社區(qū)、公共場所、學校及普通健康人群,尤其是嬰幼兒中,應落實“洗凈手、喝開水、吃熟食、勤通風、曬衣被”等預防措施。
2.建議參考使用以下中藥進行預防。
組方:金銀花6g,大青葉6g,綿茵陳15g,生苡仁10g,生甘草3g。以上為3~6歲劑量,3歲以內嬰幼兒可減量服用,6歲以上者可加量服用。